首頁 > 科技要聞 > 公司> 正文

雪王登上千億市值,茶飲圈仍然一片紅海

虎嗅網(wǎng) 整合編輯:太平洋科技 發(fā)布于:2025-03-04 14:54

一路狂奔,雪王打破了茶飲港股上市首日的破發(fā)魔咒。

在3月3日開盤時刻,蜜雪冰城便以29.38%的幅度高開,很快其總市值超過了1000億港元,在當天盤中,蜜雪冰城最高漲幅超過41%,總市值超過了1069億港元。截至3月3日收盤,蜜雪冰城股價為290港元/股,較招股價格上漲幅度超過43.2%,總市值1093億港元。

在上市前一周,蜜雪冰城已經(jīng)獲得超額認購,超額幅度達到5266倍,因此產(chǎn)生的凍資規(guī)模達到1.82萬億港元,打破了港股IPO紀錄。一位打中蜜雪冰城新股的消費投資機構投資人告訴虎嗅,他拿出了100萬元用于打新蜜雪冰城,中了1手;而另一位消費行業(yè)頭部公司高管雖然投入了近千萬元打新,卻未中。

“新股競爭激烈,是疫情后消費類項目在IPO時少有的景象!鄙鲜鐾顿Y人表示。

另有研究港股的資深人士向虎嗅分析表示,隨著蜜雪冰城上市,港股中蜜雪冰城和泡泡瑪特,是目前兩個市值過千億港元的消費類項目,這兩個公司也將成為后續(xù)新消費沖擊港股的風向標。上述資深人士分析認為,泡泡瑪特上市首日便接近千億市值,此后在2021年2月達到高點市值超過1500億港元,但在上市后第13個月后泡泡瑪特首次跌破千億市值,并一度較歷史峰值市值蒸發(fā)近千億港元!懊垩┍悄芊裨诮酉聛韮赡陜(nèi)守住千億市值,有待觀察!

但蜜雪冰城引發(fā)的股市熱情,對于奈雪、茶百道、古茗并沒有提振作用,對于即將沖擊上市的滬上阿姨、霸王茶姬的參考意義也有限!懊垩┍鞘橇硗庖环N茶飲邏輯,和這些項目底層邏輯都不相同!鄙鲜鐾顿Y圈人士表示。

在3月3日當天,三個此前在港股上市的茶飲項目,都出現(xiàn)了跌幅,截至當天午間收盤,奈雪跌幅為6.67%、茶百道跌幅為5.53%、古茗跌幅最小為2.26%。

擺在蜜雪冰城和茶飲圈面前的現(xiàn)實是:對雪王而言,上市這道關終于邁過;但對于茶飲圈而言,行業(yè)共性的危機,尚未徹底解除。

過了上市這道關,仍需面對的新挑戰(zhàn)

在雪王新股被瘋搶的上周,一位參與過多個茶飲圈投資項目的知名投資人告訴虎嗅,“雪王IPO的熱度,對其他品牌而言不一定是純粹利好,因為它代表另一種模式。”在該投資人視角中,蜜雪冰城的核心本體是第一方工廠+第一方倉儲物流,在這個基礎上的第二層本體才是超過4.5萬個終端加盟店。

據(jù)虎嗅掌握的信息顯示,蜜雪冰城核心原材料100%自產(chǎn),飲品食材的總自給率超過97%。在國內(nèi)的茶飲品牌中,蜜雪冰城的自給率是最高的。值得注意的是,蜜雪冰城的工廠體系,是基于第一方自建工廠,員工也為蜜雪冰城的全職員工;⑿岖@悉,其大部分工廠員工隸屬于蜜雪冰城旗下的大咖國際食品有限公司。在工廠端之外,蜜雪冰城還擁有遍布全國的第一方倉儲網(wǎng)絡以及第一方物流,其中包括了自己購買的冷鏈物流車。

正是憑借自己的第一方工廠和第一方倉儲物流,蜜雪冰城可以向“生產(chǎn)”要利潤。而其遍布全球的超過4.5萬個終端門店,每天帶來的龐大訂單,進一步讓供給側(cè)的成本攤薄。

本質(zhì)上,這就是蜜雪冰城的秘密:一個以生產(chǎn)為內(nèi)核的茶飲公司。這和奈雪、喜茶、茶百道乃至于霸王茶姬的邏輯有根本性不同。

其余大部分茶飲玩家,普遍基于合作工廠、合作原料產(chǎn)地,除了古茗等公司有一部分第一方供應鏈和第一方冷鏈物流外,大部分品牌實際上是依靠“合作模式”完成原材料供貨的,少有像蜜雪冰城一樣可以實現(xiàn)97%以上自給率的。

這帶來的一個深層次差異是利潤率不同。在2023年茶飲圈興起價格戰(zhàn)時,有一些品牌也曾把價格下探到10元以下,甚至爭奪5元區(qū)域價格帶,但這些品牌無法在這個價格帶找到利潤,最終無法持久戰(zhàn)只能退出。而蜜雪冰城憑借“自給生產(chǎn)的能力”可以在更低的價格帶找到利潤。

不過這一模式,帶給蜜雪冰城的也是雙重影響:在挑戰(zhàn)的一面是,它本質(zhì)上“薄利多銷”,過去三年,其凈利潤率分別為14.7%、15.8%、18.7%,它整體的凈利潤情況很穩(wěn)健,但也難有爆炸式增長;蛘邠Q個說法,擁有4.5萬個門店的蜜雪冰城,過去幾年的年凈利潤大體上維系在30億元~40億元之間,如果沒有特別“質(zhì)變”的生產(chǎn)要素革新,這一情況預計并不會有激增式突變。

在這個情況下,蜜雪冰城如果想賺更多的錢,無非有兩條路:通過更多的門店去做增量;或通過更多的業(yè)務去做增量。前者的方向是,隨著二、三線城市適宜點位日漸稀缺,蜜雪冰城需要去更下沉的地方或者海外找生意;后者的關鍵,則是包括咖啡在內(nèi)的新業(yè)務。但這兩條路都存在挑戰(zhàn)。在門店擴張上,無論是更下沉世界還是海外,蜜雪冰城都會面臨新的競爭以及需要對新市場“加深理解”。而在咖啡等新業(yè)務上,蜜雪冰城旗下的“幸運咖”已經(jīng)和庫迪、瑞幸“貼身肉搏”。

所以,后續(xù)對蜜雪冰城的觀察,一方面要看其在下沉和海外的增長性,另一方面要看其與新業(yè)務對手的博弈狀況。如果沒有爆發(fā)式的增長,那么蜜雪冰城可能在資本市場的表現(xiàn)會以“穩(wěn)”為主,少有激增。

作為對比的參照物之一可以是泡泡瑪特。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度市值蒸發(fā)千億后,泡泡瑪特之所以可以重新拉高股價回歸千億,其本質(zhì)原因是海外業(yè)務帶來了接近一半的收入,且海外業(yè)務的增速大幅度超過人們原本的預期。

回歸蜜雪冰城視角,它后續(xù)需要不斷回答的核心考題其實可以總結(jié)為:新的爆炸式增長點在哪?以及什么時候大爆發(fā)?

茶飲圈警報并未解除

如果說蜜雪冰城是“考上岸”,那么其他茶飲品牌,面臨的現(xiàn)狀則是“警報聲依然環(huán)繞”。

3月3日港股最值得玩味的細節(jié)就是在蜜雪冰城股價高歌猛進的時刻,其他三家港股上市茶飲公司都呈現(xiàn)出跌狀。這本質(zhì)上,是資本世界以及用戶,對于另一種茶飲模式“用腳投票”。而這種模式的本質(zhì)困境是:沒有真正不可復制的核心壁壘。

從2022年開始,茶飲圈的生存邏輯已經(jīng)“異變”為簡單粗暴的:爭奪相似點位+采用相近的營銷投流策略+同質(zhì)化新品的三合一“同質(zhì)化”大戰(zhàn)。

對消費者而言,圍繞“一杯/天現(xiàn)制飲品”的“肚容量”空間是存在的,但隨著市場上大量同質(zhì)化產(chǎn)品高密度、高頻率出現(xiàn),這個市場的競爭是徹底紅海。

蜜雪冰城的生存哲學,是它找到了大海中另一個生態(tài)位——基于供應鏈去在低客單價實現(xiàn)利潤。而其他品牌,遇到的關鍵問題是,當無法在更低客單價實現(xiàn)利潤時,只能有兩條出路:其一,做高客單價;其二在同一個客單價的紅海里,搏出身位。

但2022年以來,整個大餐飲賽道的消費疲軟和消費力降級,讓第一條路幾乎成為死胡同。一個明顯的對標案例就是星巴克,其過去幾年客單價、單店銷售額的同比下降,本質(zhì)上是整體消費力疲軟的體現(xiàn)。

在后者,所有品牌的競爭,已經(jīng)陷入了名為“同質(zhì)化”的“怪病”之中。幾乎每個月,茶飲圈都困在了某一類口味“潮流”或某一類IP聯(lián)名“潮流”之中,隨之而來的是比拼誰在這個潮流中更有話題度、更有營銷能力。這最終蠶食的,是核心基本盤用戶的信心以及消費欲望。

而2025年,這一情況大概率不會有明顯緩解:因為過去三年這些品牌已經(jīng)在產(chǎn)品、研發(fā)、用戶體驗這些原本核心要素之外的部分,投入了太多的沉沒成本。它們只能在“習性”漩渦里繼續(xù)走下去——去賭或者跟隨,未來一個月或者幾個月的口味趨勢;或者盡快找一個能出圈的IP聯(lián)名,然后迅速在抖音、小紅書上海量投流,從而拉動已經(jīng)日趨走低的復購率。

蜜雪冰城上市,可能會加速這個“膿包”被戳破的速度,尤其是對于那些依托于“代工生態(tài)”+“加盟商生態(tài)”+“網(wǎng)紅營銷”三大核心基石的網(wǎng)紅茶飲品牌而言。

本文來源:虎嗅

虎嗅網(wǎng)

網(wǎng)友評論

聚超值•精選

推薦 手機 筆記本 影像 硬件 家居 商用 企業(yè) 出行 未來
二維碼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