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出發(fā),多久后能抵達廈門鼓浪嶼? 飛機從首都機場起飛,兩個半小時后抵達廈門高崎機場;在T4航站樓公交站搭乘快1路公交車,50分鐘后抵達第一碼頭;從碼頭登上輪渡,在海里航行15到20分鐘,就能順利登島。 倘若一切順利,開頭那個問題的答案是:4個小時左右。但在另一個不受時空限制的世界里,答案可能是10秒。 人坐在北京的辦公室,只需打開手機微信搜索“數智元境”小程序,進入由廈門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移動咪咕公司聯合打造的“鼓浪嶼元宇宙”,短暫的加載過后,“你”就能直接“空降”鼓浪嶼——真正意義上的空降,背著降落傘的那種。至于登島時間是5秒還是20秒,則主要取決于你的網速。 此前,我們曾聽過很多與“元宇宙”有關的故事,它們美妙、炫酷,自詡是未來世界的領航者,同時空洞、虛幻,在現實世界缺乏用武之地。這一次,以一座真實島嶼為底本的元宇宙版小島,鼓浪嶼元宇宙,會有什么不同的故事嗎? 時隔11年,我再次從北京出發(fā),換乘飛機、公交、輪渡抵達鼓浪嶼,看看被稱作“元宇宙第一島”的鼓浪嶼,在新技術的加持下,是否有嶄新的文化生態(tài)。 復刻一座島 搭乘前往鼓浪嶼的輪渡時,船上工作人員介紹,1.88平方公里的鼓浪嶼上交錯著400多條小路,號稱“1:1復刻鼓浪嶼”的鼓浪嶼元宇宙,真的能把空間構成頗為復雜的一整座島嶼復刻下來嗎? 登陸內厝澳碼頭的第一時間,我登錄了鼓浪嶼元宇宙,讓數字版的我——前一晚剛捏好的數字島民鼓鼓——和我同步游覽鼓浪嶼,對這座“元宇宙第一島”的復刻還原度進行“隨堂抽查”。 跟隨鼓鼓在元宇宙里的腳步,即便沒有導航和地圖,也能順利找到通往島上各個景點的路線。被復刻的不止道路和建筑物,當我和鼓鼓同步走出碼頭,來到廣場前的小花園時,才發(fā)現連椰子樹的分布和榕樹垂下的氣根都在復刻范圍內。 鼓浪嶼位于北緯24°26′東經118°08′,從地理學上看,對跖點是位于南緯24°26′西經62°52′的南極洲附近海域,即便在這個地球上距離鼓浪嶼最遠的地方,也能進入鼓浪嶼元宇宙,知道內厝澳碼頭前方左數第二棵樹長什么樣子。跟鼓鼓各自線上、線下站在榕樹氣根前的那一刻,“空間折疊”的概念突然有了真實感。 鼓浪嶼上沒有任何私人的交通工具,除了固定碼頭的旅游觀光車,你看不到汽車、電動車、自行車的身影。島上居民運貨只能使用人力板車,并且每輛車都有唯一編號,算是板車的“車牌號碼”。步行是這座島上普遍的交通方式,而當我步行兩公里從碼頭前往島上著名景點菽莊花園時,手機里的鼓鼓已經一鍵空降到花園入口了。 鼓浪嶼上唯一的交通工具,居民載著小香豬出行 在這趟數實同行的旅程中,真實感是貫穿始末的關鍵詞。制造這種真實感的,則是鼓浪嶼項目團隊長達一年的數據采集工作。 日光巖俯視圖,上圖為實景圖(源自網絡),下圖為鼓浪嶼元宇宙內截圖 鼓浪嶼元宇宙項目的產品經理夏宇(化名)說,她也算不清這一年來了多少次鼓浪嶼。每次收集數據,團隊成員早上登島,帶著設備“掃圖”,日行三萬步是常有的事!皰邎D”是他們對于數據采集的一種代稱,團隊需要360度無死角地采集鼓浪嶼各個視角下的畫面,再將視頻處理成計算機能識別的地圖數據,完成建模。 夏宇說,鼓浪嶼元宇宙項目和市場上常見的元宇宙項目存在很大差異!肮睦藥Z是有天氣變化的,比如說白天這棟樓的外表可能偏亮,晚上又比較黑,不同的時間段樣貌都不一樣。”為了模擬真實世界的時間感,鼓浪嶼元宇宙里也有日夜更迭,團隊成員不光要掃遍每一個角落,還需要通過多次數據采集和人工建模,模擬不同天氣、時間、季節(jié)下的光影變化。 夏宇是廈門本地人,小時候,學校會帶著他們去鼓浪嶼春游,但長大后,她很少再來鼓浪嶼。“直到我進入這個項目,真的,做這個項目這一年,我感覺我把這輩子要來鼓浪嶼的次數都用完了! 復刻的意義,不止在于復制空間原貌,更在于將文化資產數字化,以另一種形態(tài)保存下來。在菽莊花園閑逛時,我碰到了一塊題字石碑,但因為要跟上大部隊的前進速度,來不及看清石碑上的內容。后來,我在鼓浪嶼元宇宙里重新找到了它,原來是花園主人林爾嘉題寫的《菽莊園記》!坝嗉遗_北故居,曰板橋別墅……手自經營,重九落成,名曰菽莊……” 在廈門時期,林爾嘉一心投入實業(yè)救國,興建學堂,創(chuàng)辦女子高等學校,鼓勵女性接受教育,極大地推動了廈門、福州等地的教育事業(yè)。 夏宇說,雖然她在廈門出生長大,但鼓浪嶼的很多故事,她在做這個項目之前也沒有聽過。在空間和文化的雙重意義上復刻鼓浪嶼,讓她重新認識了這座自幼隔海相望的小島,未來,也希望能有更多人通過自己做的這個項目重新認識鼓浪嶼。 讓技術真正“活”起來 段洛宥是鼓浪嶼元宇宙項目的負責人,見證了鼓浪嶼元宇宙從0到1的設計和開發(fā)。交流中,談到技術部分,洛宥告訴刺猬公社:“技術只有找到好的場景,讓技術真正服務于人,它才能產生真正的價值! 在文旅場景下,用戶的需求很簡單,一是好用,二是有趣。前者滿足用戶的工具訴求,讓旅行變得更加便捷;后者滿足用戶的情緒訴求,為旅程增添更多趣味。 好用的層面,項目組做了很多前置的設計工作,將復雜的技術以最簡單的交互方式呈現給用戶。 段洛宥介紹,鼓浪嶼元宇宙以微信小程序作為核心入口,用戶無需單獨下載APP,有需要時打開微信就能找到。這一選擇,將鼓浪嶼元宇宙的使用門檻大大降低——微信是國內普及率最高的應用之一,各個年齡段的用戶都能通過微信輕松找到產品。 同一入口,囊括了線上、線下的兩類產品。 線上1比1復刻的鼓浪嶼元宇宙,讓全球用戶擁有了一座觸手可及的賽博島嶼。有旅行計劃的人,可以在元宇宙里規(guī)劃行程、標記打卡點,提前做好旅行路線;暫時無法在現實世界抵達鼓浪嶼的人,則可以在數智空間里感受鼓浪嶼的建筑美學和歷史人文魅力,與全球數智島民歡聚海灘。 鼓浪嶼數智、實景世界對比 而在線下,鼓浪嶼元宇宙和島上的實體空間做了豐富聯動,在AR、VR等技術的協助下,即便沒有專業(yè)導游,游客也能暢游小島,在有限的旅行時間內深度感受鼓浪嶼的文化魅力。 鼓浪嶼元宇宙豐富的用戶線下賦能玩法 從碼頭出發(fā),游客可以在鼓浪嶼元宇宙里選擇紅色之旅、音樂之旅等經典線路的VR導覽,跟隨智能“導游”,穿梭在歷史悠久的小巷。 體驗數智導覽功能 而在島上的經典建筑旁,游客還能一鍵體驗AR互動,在八卦樓外放一盞天燈,或是在文字博物館里抓取碎片生成屬于自己的文字卡片。 跟線下真實場景密切交織,是元宇宙產品擺脫懸浮的手段,也是技術真正賦能文旅內容的實踐。洛宥提到:“所謂的空間拓展,不單是指線上的數智空間,人類生活在實際的空間里面,怎么去跟所有的空間串聯?鼓浪嶼元宇宙是一個入口兩層世界,線上和線下的世界都在這個空間范圍內,同一個用戶身份,線上和線下的數據全都是打通的,我們理解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元宇宙。” 將元宇宙做得好用、有趣,這一產品理念也很快收到了用戶的正向反饋。 鼓浪嶼元宇宙試運營階段,產品團隊發(fā)現,使用小程序的不僅有原本他們預測的年輕人,也有不少來鼓浪嶼旅行的中老年人。中老年人或許此前不了解元宇宙究竟是什么概念,但他們通過簡單掃碼或點擊,就能收獲實用的AR導覽路線,或是參與有意思的AR交互游戲,以最樸素的方式,在鼓浪嶼完成元宇宙初體驗。 讓技術產生真正的價值,是鼓浪嶼元宇宙項目的內驅力。因此,項目組選擇的是基于鼓浪嶼的文旅場景,融合AI、AR等技術完成內容創(chuàng)新,而非拿著技術榔頭找需求釘子。 一座島嶼的文化和歷史,就此成為一種時空基底,讓擁有跨越時空能力的新技術,得以平穩(wěn)落地。 賽博“守島人” 2017年,“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q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廈門第一項、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在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的百年間,鼓浪嶼成為獨具特色的對外交流窗口,也因此留下了包括閩南傳統(tǒng)風格、西方古典復興式、現代主義風格等建筑風格在內的多元化歷史建筑群,見證了多元文化在社會生活、文學藝術、音樂、建筑等多方面的交流和融合。 圖源: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監(jiān)測中心 這座1.88平方公里,如今常住居民不到1.4萬人的小島,曾見證過群星薈萃的時代。周淑安等音樂家,林巧稚、黃楨祥等醫(yī)學家,馬約翰、盧贛章等教育家,林語堂、舒婷等文學家,都曾漫步在鼓浪嶼海岸線的月光下。 空間和人文的交織,歷史與當代的交匯,讓鼓浪嶼成為一座極其特殊的島嶼。在21世紀,如何用新的數字化技術,守護這座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島嶼,成為這一代人的新課題。 接手鼓浪嶼元宇宙項目之初,洛宥就意識到,不能把它單純看作一個商業(yè)產品。“我們最初來承接這個項目的時候,也是希望跟廈門市政府聯動,把這張世遺文化名片做好,講述好這個故事。” 作為“新媒體國家隊”,咪咕在鼓浪嶼元宇宙項目上的投入,動機不同于普通的商業(yè)產品,除了可預期的商業(yè)回報,更重要的是守護世界遺產的社會價值。 洛宥介紹,團隊耗時一年多,在復刻鼓浪嶼時積累下了大量的數字資產,這些數據也將為進行鼓浪嶼建筑群相關的科研分析提供幫助。而為了提升鼓浪嶼元宇宙內建筑細節(jié)的精細度和還原度,項目組在反復迭代對比后,選擇了基于渲染效果更好的UE引擎進行開發(fā),最終完成了1比1復刻版的鼓浪嶼。 為了保護島上的歷史建筑,維持環(huán)境承載力,保護島上居民的正常生活,2017年起,鼓浪嶼限定每天登島總人數不超過5萬人。段洛宥期待,在鼓浪嶼元宇宙走向常態(tài)化運營后,全球各地的人都能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群聚在島上,共同傳承來自鼓浪嶼的文化浪聲,成為鼓浪嶼的賽博“守島人”。 在鼓浪嶼元宇宙立項的2022年,元宇宙概念尚處于行業(yè)風口,但在ChatGpt橫空出世后,風口又迅速轉移到AI大模型。但段洛宥認為,熱度的潮水退去后,有場景有價值的東西仍會留下來,而鼓浪嶼元宇宙是一個基底,無論是AIGC還是其他新技術,都可以作為一種工具,最終賦能鼓浪嶼。 例如在生成式大模型興起后,團隊很快開始跟進研發(fā)對話式導覽功能,以通用語言大模型為基礎,自研適用于鼓浪嶼場景的對話模型;谥袊苿泳盘齑竽P秃蜕钲谘芯吭鹤匝械奈穆么诡惔竽P退惴ù蛟斓臄抵菍в巍靶∧⒐健, 為島民提供精準解說,帶領大眾深入探索鼓浪嶼文化底蘊。未來,還可能將文本對話升級為可以語音播報的數智人。 可以在游覽時隨時向數智導游“小蘑菇”提問,圖源作者截圖 例如團隊在鼓浪嶼詩歌節(jié)期間,在菽莊花園打造的“AI吟詩”玩法,以及在鋼琴博物館內設置的智能譜曲互動功能,原本就是AIGC技術的一種應用,技術更迭的同時,適配場景下的互動體驗也在不斷優(yōu)化。 “我們不是交付邏輯。”段洛宥強調,“這件事,不是交付完就算結束了。我們會把這個項目持續(xù)運營下去,讓鼓浪嶼真正做好元宇宙第一島! 而鼓浪嶼也不會是最后一個案例。 咪咕還在全國范圍內,和敦煌、三坊七巷、大足石刻、布達拉宮等各地知名文旅IP合作,致力于將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保存和傳播,讓大家從更多角度了解中國的文化遺產和文化故事。 訪談最后,洛宥講了一個發(fā)生在鼓浪嶼上的小故事。 今年暑期,團隊在島上進行了XR大空間快閃活動,基于此前積累的數字資產,團隊開發(fā)了一段以鼓浪嶼為背景的XR探險之旅《琴島奇遇》。體驗者戴上VR眼鏡,手持感應器,就能“浸”入《琴島奇遇》的故事中,開啟沉浸式探索之旅。在鼓浪嶼的數智風光和人文建筑里暢游,對話歷史名人,聆聽鼓浪嶼背后的故事,在守護管風琴的互動挑戰(zhàn)中重塑對鼓浪嶼的情感認知與感官體驗。通過鼓浪嶼家庭音樂會這種特有的融合生活方式,360度全方位感受鼓浪嶼的歷史、音樂和文化,讓用戶在沉浸體驗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了解鼓浪嶼、愛上鼓浪嶼,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快閃期間,團隊成員發(fā)現,有一個小男孩每天都會出現,同樣的XR體驗,他每天都要玩一遍。后來大家才知道,小男孩就住在鼓浪嶼,是這座島上的本地居民。 即便是再熟悉的地方,新技術也能帶來截然不同的新內容和新體驗,這正是數智時代給賽博“守島人”們提供的有力工具。 本文來源:刺猬公社 |
原創(chuàng)欄目
IT百科
網友評論
聚超值•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