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要聞 > 科技> 正文

20%國土面積是填出來的?荷蘭是如何在海上建國的?

差評 整合編輯:太平洋科技 發(fā)布于:2024-07-23 22:46

這是一張 1984 年的深圳市衛(wèi)星地圖,我們先將海岸線標注出來。

而這是在三十年的填海造陸后,深圳市海岸線的變化。可以看到,在白線以外的部分,就是人造陸地。

在八十年代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成立后,深圳市填海造陸的總面積超過了 10000 公頃,差不多是三個澳門的大小。

所以,當沿海城市的陸地面積變大,一個國家的總面積也會增加嗎?

如果所有的沿海城市都向海洋擴張,會發(fā)生什么呢?今天跟大家聊聊填海造陸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兒。

精衛(wèi)填海現(xiàn)實版

在今天,全世界有 44% 的人口生活在距離海岸 150 公里之內,并且這個數(shù)量還在持續(xù)增加。

而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里,有無數(shù)個 “ 從漁村變都市 ” 的傳奇故事 —— 深圳,香港,新加坡都是如此。

當這些沿海城市的人口在短短幾十年里迅速膨脹上百倍,城市規(guī)模輕松超越許多千年古城時,它們卻不能像端坐在平原上的洛陽、長安、巴比倫一樣向四面八方擴張城市,綿延的海岸線限制了它的成長,

所以填海造陸似乎成了沿海城市拓展空間的唯一選擇。

于是在過去的四十年里,新加坡的填海工程增加了 19% 的國土面積,香港填海造陸總面積超過 7000 公頃,占到陸地面積的 6%,東京灣的填海總面積超過 25000 公頃,占到東京面積的 11%。

可以說現(xiàn)代人把精衛(wèi)填海這個神話故事變成了現(xiàn)實。

但這些人造陸地能算作一個國家的總面積嗎?

理論上來說,是的。人造陸地確實是在擴大國土面積。但相應的,填海造陸并不能擴大領海面積。

不然世界各地那么多快要露出水面的暗礁早就被別有用心的人填上幾百次了。

一個國家的領海是指從其領海基線向海外延伸 12 海里的區(qū)域。

根據(jù)國際法《 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 》,近岸設施和人工島嶼不被視為永久海港工程,也就不能被當做領;。

拿我國舉例,我國因為海岸線曲折,島嶼眾多,所以采用了直線基線法。

也就是將多個基點連接成一條直線,然后向海洋延伸十二海里,這片海域,就是我們的領海。

填海造陸,實際上是拿領海換領土的過程。

荷蘭是如何用填海造陸搞出五分之一國土面積的?

要想真正了解填海造陸,還要從這項工程的祖師爺,荷蘭,開始說起。

荷蘭有一句俗話叫上帝創(chuàng)造了世界,荷蘭人創(chuàng)造了荷蘭。

因為它有五分之一的國土面積都是填海填出來的。

“ 荷蘭 ” ,在日耳曼語中叫 “ Nederland ”, “ Neder ” 是低的意思,意為低洼之國。

面積為 4.15 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浙江省的五分之二。

其陸地面積不到 3.4 萬平方公里,差不多跟海南島的面積相等。

為啥說荷蘭是填海造陸的祖師爺,就是因為他們從十三世紀就開始填海了。

當時的荷蘭全國有三分之一的陸地在海平面以下,所以荷蘭人民經(jīng)常遭受洪水的襲擊。

但他們沒有選擇一條傳統(tǒng)路子來拓展國土,也就是從僅有的兩個鄰國,比利時和德國吞并土地。

而是用了一個工程學的奇跡 —— 堤防系統(tǒng)。

荷蘭人先在海上建造一個堤壩,然后在堤壩的頂部建造風車,在風力的作用下將海水抽出,就創(chuàng)造了一塊低于海平面的土地。

但風車一般只能排出一米深的水,如果水太深,堤壩就會建成階梯形,然后再用風車依次向上排出。

荷蘭的第一塊人造耕地就用了四十二座風車,排了三年才達到耕種條件。

排水后這塊土地叫作圩田,圩田的土壤由河流和海洋的沉積物構成,非常肥沃,富含有機物和礦物質。

特別適合種植一種作物,那就是花卉。

所以荷蘭的郁金香成了它們的標志性作物,全球郁金香市場的 80% 以上都來自荷蘭。

但如果你去到荷蘭,會發(fā)現(xiàn)他們并不是把所有的圩田都種上了鮮花,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只種了草。

而這些草,最終變成了奶酪。

荷蘭人用這些草地來飼養(yǎng)奶牛,但牛奶的保質期短,于是就把牛奶做成奶酪。

荷蘭也因此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奶酪出口國,像車輪一樣的黃波奶酪就來自荷蘭。

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荷蘭隨處可見的標志性產(chǎn)品:風車,郁金香,奶酪都是填海造陸帶來的。

荷蘭沿海超過 1800 公里長的海壩和岸堤,在抵御海水侵蝕的同時,帶來了經(jīng)濟繁榮,讓一個人口只有 1770 萬的國家,成為了糧食和農(nóng)產(chǎn)品出口的第二大國。

如何無中生有,讓海洋變陸地?

現(xiàn)代的填海造陸技術其實并沒有太多變化,一般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是從陸地直接把沙石推進海里,直到超過海平面,形成陸地。

這種方法需要相對穩(wěn)定的海洋條件,也就是沒什么大風大浪的地方。

第二種是就是像荷蘭一樣,用堤壩將海水擋住,然后抽干海水,吹沙填海。

因為多數(shù)情況下,造出來的陸地還要繼續(xù)開發(fā)成房產(chǎn)或者各種建筑,所以還需要等待一定時長的沉降。

而更重要的問題是,用來填海的原料從哪兒來?

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堪稱地圖編輯器的神器 —— 絞吸挖泥船。

這是我國自主研制的全電力驅動型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鯤號。

船前端的巨型鉸刀頭深入海底,能在 160 米的扇形范圍內,輕松絞碎抗壓強度 50 兆帕的堅硬巖石。

在鉸頭中心是一個吸泥管,船體內的泥泵吸取這些泥沙混合物,再從船尾噴出。

或者通過輸泥管,以每小時 6000 立方米的速度輸送到十五公里以外。

這相當于一米的深坑,天鯤號每小時可以填滿一個足球場那么大。

而這些泥沙也就是填海造陸的原料。

除了陸地,填海造陸還帶來了什么?

荷蘭圍海造陸的成功讓不少國家都開始學習這種方法,而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填海造陸的目的也開始轉變。

從最初的圍海造田,變成了房地產(chǎn)主導的填海工程。

拿我國舉例,上世紀 60-70 年代是第一次填海高峰,當時的主要目的也是圍海造田,增加耕地面積,工程造價每畝在 300-500 元。

隨后在 80-90 年代,圍海目的變成了水產(chǎn)養(yǎng)殖池,每畝造價在 4000-6000 元之間。

而 21 世紀以來,沿海城市圍海造地的主要目的就是房地產(chǎn)和交通基建,成本也是水漲船高,每畝地至少要 50-80 萬左右。

圍填海的成本,主要來自于修建海堤以及吹填成陸的兩部分的成本總和。而這兩部分又取決于建筑材料 ( 石頭、砂土 ) 的來源以及工程地點的自然條件。

一般來說,需要一定高度的灘涂才能圍海造陸。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低潮時露出水面 3 米以上的灘涂才進行圍海,但現(xiàn)在,圍墾的高度已經(jīng)到了低潮時水下 8 米了。

所以就需要更多的建筑原料。

但成本只是填海工程最小的問題,更棘手的是沉降和對自然海岸線的破壞。

沉降

對新建的填海造陸地區(qū)而言,地面沉降是無法回避的事實。

填海區(qū)域原本為淤泥覆蓋,而填海土層也有很大一部分由淤泥和松軟土層組成。

在自然狀態(tài)下,這些含水較高的軟土需要一個較長期的過程,才能達到固結密實。這期間,地面會不斷緩緩沉降。

這個過程有時甚至需要幾十年,經(jīng)過海水沖刷和地表充分沉積,等待地基穩(wěn)定后,才可以大規(guī)模建設。

可是在急功近利的大環(huán)境下,很多填海造陸項目沒有經(jīng)過足夠的沉降期就開始修建房產(chǎn)了。

比如迪拜的世界島,一個占地 550 公頃的超豪華人造海島群,還沒建成就有不少名人巨星來搶購房產(chǎn)。

但在迪拜人大肆填海造陸,以期工程早日完工時,這個項目卻資金鏈斷裂,直接爛尾了。

其中有個原因就是衛(wèi)星地圖觀測到整個世界島都在向中心靠攏并不斷下沉,讓不少本來打算買房的消費者直接打消了念頭,這個項目投入的 140 億美元也全打了水漂。

深圳也有類似的情況,這座城市在填海區(qū)蓋樓的速度快如閃電,在八十年代,深圳大學校園南邊就是沙灘,南頭古城距離海岸線近在咫尺。但現(xiàn)在,深圳人要漫步海灘,往往要到數(shù)十公里外的東部。

所以老深圳人都知道一句話叫:“ 今天你家望大海,明天只能望大樓 ”。

但在填海區(qū)拔地而起的大樓一直存在沉降問題,早在 2010 年,新華社就對深圳填海區(qū)多個樓盤的沉降問題做了報道,這些海景房的均價在 4 萬以上,交房才四五年時間,地板和臺階之間就撕裂了拳頭大小的縫隙。

讓人看著觸目驚心。

自然海岸線的破壞

許多沿海城市都已經(jīng)沒有了自然海岸線,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混凝土擋墻和大壩。

深圳最嚴重的時候,254 公里的海岸線,只剩 40 多公里自然岸線未開發(fā),損失超過 80%。

灘涂濕地、紅樹林面積急劇減少,引發(fā)河口、海灣赤潮,還有風暴潮和海平面上升導致的海水倒灌,淺海生物和鳥類出現(xiàn)種群數(shù)量下滑。

新加坡有 95% 的紅樹林都因為填海造陸而消失,而深圳的紅樹林損失了 75%。

這些生態(tài)損害再想完全恢復,難于登天。

把土地還給大海

樓陷陷 事件和自然海岸線的破壞讓深圳的填海項目飽受爭議。

在 2012 年出臺的《 深圳市海洋經(jīng)濟十二五規(guī)劃 》中,也坦言了深圳海洋開發(fā)的失誤。

“ 在海洋資源利用方面,長期以來過于注重當期經(jīng)濟價值,海洋開發(fā)利用密度過大,護海意識相對淡薄!

于是從 14 年開始,國家正式劃定海洋生態(tài)紅線,發(fā)布了一系列填海管控措施,并且著手恢復自然海岸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2020 年 5 月 1 日,《 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正式實施。

經(jīng)歷了 40 年大刀闊斧的移山填海后,深圳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規(guī)范了填海行為。

填海工程的審批權限被上交國家,除批準的重大項目外,一律禁止填海。

過去那種無序填海、隨意填海的局面,也就此終結。

最后
除此之外,一些有著悠久填海歷史的國家也意識到了填海造陸的破壞性。

日本在過去的二十年里減少了四分之三的填海面積,海洋環(huán)保研究機構每年花費巨額成本來試圖恢復生態(tài)環(huán)境,包括人造海灘,濕地,海洋植物生存帶等等,現(xiàn)在想獲批填海項目已經(jīng)非常困難。

1990 年,在開啟圍填海 700 年后,荷蘭人掘開了南部西斯海爾德水道兩岸的部分堤壩,一片圍海得來的田地再次被海水淹沒,荷蘭人打算花 30 年的時間恢復這個國家的自然環(huán)境。

從 “ 向海征地 ” 到現(xiàn)在的 “ 還地于海 ”,人類終于意識到填海造陸的問題,人類終于開始重視生態(tài)平衡,也意識到在付出更沉重的代價之前,亡羊補牢,猶未為晚的道理。

城市發(fā)展和自然生態(tài)本就是不可避免的矛盾,這是填海造陸面臨的最大難題。

所以填海工程更要慎重,海陸交界的礁石、灘涂濕地和紅樹林不應該為無序無度的填海造陸讓步,它們應當被更長遠的視角衡量價值。

本文來源:差評

網(wǎng)友評論

聚超值•精選

推薦 手機 筆記本 影像 硬件 家居 商用 企業(yè) 出行 未來
二維碼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