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要聞 > 人物> 正文

當討厭Sam Altman成為“新共識”

趙甜怡 編輯:林炯佳 發(fā)布于:2024-06-20 18:08 PConline原創(chuàng)

今日,OpenAI的靈魂人物伊利亞·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宣布成立新公司SSI(超級安全智能Safe SuperIntelligence)。

而就在半年前的OpenAI“宮斗”中,伊利亞作為的主要推動人,將CEO薩姆·奧爾特曼(Sam Altman)踢出公司,從而飽受爭議。不少網(wǎng)友為奧爾特曼鳴不平。

如今,角色調換。伊利亞成立的AI安全公司獲得了網(wǎng)友們的支持,而奧爾特曼卻成為了網(wǎng)友口中的“偽君子”。這究竟是為何?

OpenAI:假公益,真賺錢?

這次對奧爾特曼的“聲討”源于一條“OpenAI將轉為營利實體的信息”。 奧爾特曼近日向股東表示,打算將OpenAI徹底轉向營利實體,不再由非營利性組織控制。

其實每次OpenAI有新動態(tài)時,關于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intelligence research organization)的說法就會被眾網(wǎng)友拖出來討論一遍。討論的重點主要在于OpenAI以“非營利”之名,行“營利”之實。

實際上,早在ChatGPT進入大眾視野之前,奧爾特曼就推動成立了一家限制性營利實體「OpenAI LP」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家公司完全由原OpenAI(非營利性組織)控制,但可以進行營利操作。

同時,奧爾特曼還拉來了眾多LP(有限合伙人)進行投資,微軟就是其中一員。借助公司營利的屬性,有限合伙人可以獲得每年的利潤分紅。而這里的“有限”指的是OpenAI的分紅只有上限100倍的回報。也就是說,賺的錢是有定額的,達到了之后就不能繼續(xù)獲取利潤了。

在奧爾特曼看來,這樣的組織架構限制了他的腳步。并且,這一輪的AI競賽中,“堆數(shù)據(jù)、堆人才、堆算力”成為公開的取勝秘訣,這三者都需要「錢」來解決。

而商業(yè)世界的增長途徑只有兩種:一種是依靠資本的力量實現(xiàn)規(guī)模的擴張;另一種是憑借組織的力量獲得持續(xù)的增長。顯然,為了讓OpenAI在這輪AI競賽中持續(xù)占領高位,奧爾特曼打算“雙管齊下”——一邊拉來新的董事“坐鎮(zhèn)”,一邊推動OpenAI轉向營利組織。

成為營利組織后,“100倍回報”的限制就不復存在了,這樣的回報激勵能夠進一步擴大合伙人范圍。同時,如果走向了IPO(公開募股),這家半年時間估值就能翻3倍的明星公司將會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入局。而當前860億美元的估值(約6244億人民幣)也有可能為奧爾特曼本人帶來巨大的財富。

然而,此消息一出,輿論卻沒有那么樂觀。網(wǎng)友紛紛指責奧爾特曼,認為他“高呼著造福全人類的愿景,頂著非營利組織的名頭,隨意使用數(shù)據(jù)、資料訓練AI模型,結果轉頭就準備IPO了”。

在網(wǎng)友看來,嘴上全是主義,心里全是生意。更有甚者跑到奧爾特曼賬號的評論區(qū)大罵他是“l(fā)iar(騙子)”。專欄作家Edward Zitron在自己的博客中直接寫了一篇名為《Sam Altman Is Full Of Shit》的文章。在國外社區(qū)reddit,還有網(wǎng)友專門建了一個話題區(qū)叫做“為什么奧爾特曼這么討厭?”,這個話題下引發(fā)了網(wǎng)友的百條評論。

網(wǎng)友在話題下回復

僅僅半年前,奧爾特曼被迫離開OpenAI時,網(wǎng)友們還紛紛為其辯護,認為OpenAI能走到今天,少不了奧爾特曼的付出,他是“天才級的戰(zhàn)略家”。然而,如今他卻成了“偽君子”“白蓮花”。到底是什么讓網(wǎng)友們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180度的大轉彎?

輿論何時反轉?

時間線拉回到2023年3月,OpenAI發(fā)布了GPT-4,宣布AI進入新時代。過后不久,圍繞AGI潛在危險等問題,埃隆·馬斯克(Elon Musk)開始在社交媒體上攻擊OpenAI。當時的奧爾特曼選擇參加專訪來回應這個問題。

在專訪中,奧爾特曼專門提及馬斯克先前的一個采訪。在當時的采訪中,馬斯克正遭遇著SpaceX的發(fā)展困境,主持人在節(jié)目中問馬斯克:“許多太空先驅都在猛烈地抨擊你,反對你,你現(xiàn)在是什么樣的感受?”馬斯克紅著眼圈回答“很難受。他們是我心中的英雄!

奧爾特曼把自己代入了當時馬斯克的角色,他說:

“我敬仰馬斯克,在成長過程中,他無疑是我的英雄。我知道他感受過不被理解的痛苦,所以他這么做(攻擊OpenAI以及上訴等)的時候,我格外難過!

“我希望他能多來了解一下,能來看看我們正在為自己的愿景付出了多少努力。”

這個專訪在YouTube這一個平臺上就有高達643萬次的觀看,在推特上也引起了不小的討論。奧爾特曼的感同身受讓網(wǎng)友們都開始為他站隊,認為馬斯克只是“眼紅”O(jiān)penAI現(xiàn)在的成就。

對奧爾特曼的支持延續(xù)不久。到了去年年末OpenAI的“宮斗大戲”時,不少網(wǎng)友開始內心對奧爾特曼產生了疑問。

這場“宮斗”的發(fā)起者是OpenAI的前首席科學家伊利亞。他是一位公認的有著技術理想的科學家,也是OpenAI能走到今天的靈魂人物。說服董事會開除奧爾特曼的理由是伊利亞“看到了AI的能力”,認為當前并不適合將大眾暴露在AI面前。這一點,和奧爾特曼積極商業(yè)化的行為大相徑庭。

OpenAI團隊合照,伊利亞站在中間

奧爾特曼在這場“宮斗”中,離職又復職。一些OpenAI的員工跳到微軟,又跟著奧爾特曼回歸?此剖裁炊紱]變,但其實自此之后,在公開的場合里,伊利亞再也沒有參與過任何公司動態(tài)。再次更新動態(tài),就是最近宣布退出了OpenAI公司,成立了新的AI安全公司SSI(Safe SuperIntelligence)。

而“what did Ilya see?(伊利亞到底看到了什么)”也成為網(wǎng)友們心中的疑問。在伊利亞宣布成立新公司的帖子下仍有網(wǎng)友不停追問這個問題。推特上搜索相關詞條,還能看到數(shù)千條網(wǎng)友追問的帖子。還有不少梗圖在網(wǎng)絡上傳播。

讓OpenAI真正聲名鵲起的關鍵人物其實是伊利亞,但經(jīng)歷了一場失敗的內斗后,伊利亞被踢下牌桌,奧爾特曼重新掌權,AI安全&商業(yè)化之間的平衡徹底打破。但奧爾特曼并不打算止步于此。

最近,OpenAI調整了董事會席位。在四位新加入的董事中,保羅·中松(Paul Nakasone)美國前國家安全局局長來坐鎮(zhèn)安全問題。剩下三位——蘇·德斯蒙德-赫爾曼博士(Dr. Sue Desmond-Hellmann)、妮可·塞利格曼(Nicole Seligman)、斐濟西莫(Fidji Simo),都是有著豐富的IPO經(jīng)驗的董事,其中不少還曾在社交頭部應用Facebook中任職。請來這些商業(yè)大佬,奧爾特曼似乎是想讓OpenAI商業(yè)化的這把火,燒得再旺些。

組織上的“松綁”和資本上的加持,“雙管齊下”的奧爾特曼徹底放開手腳,開始商業(yè)化的道路。網(wǎng)友卻越來越擔心,尤其是當OpenAI宣布和蘋果達成合作之時。

不確定性就是奧爾特曼

圍繞奧爾特曼的爭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OpenAI和蘋果的合作。

在WWDC2024大會之后,庫克接受專訪時被問到“最近,有一些事情引發(fā)了對奧爾特曼判斷力以及產品可信度的質疑,您有沒有因此感到不安,甚至重新考慮?”

庫克的回答十分理性,選擇OpenAI合作的原因只是“現(xiàn)在他們有最好的模型”。

庫克還補充道:“顯然,我們不會永遠只依賴某一個人或某個公司。我們也在與其他人合作!睋(jù)悉,蘋果高管克雷格·費德里吉(Craig Federighi)則暗示未來可能與OpenAI的“勁敵”——谷歌 Gemini 達成協(xié)議。

在與OpenAI合作落地之時,以隱私安全著稱的蘋果也進行了一些微妙的處理:對于IOS 系統(tǒng)無法處理的請求,用戶需要明確是自愿選擇ChatGPT后,才會調用OpenAI。此舉是對用戶隱私安全的界限進行了清晰地劃分,雖然合作,但蘋果有意在將OpenAI和iOS生態(tài)之間建立起一道安全圍墻。

而當天在WWDC的現(xiàn)場,到場支持的奧爾特曼卻始終沒有一個上臺分享的機會。

在OpenAI初期,作為美國著名創(chuàng)業(yè)投資公司的年輕總裁奧爾特曼就是OpenAI最有力的代言人。他利用自己的明星效應為OpenAI的發(fā)展帶來了極大的動力。和馬斯克之間的公關戰(zhàn)也讓不少網(wǎng)友開始相信這是一位AI世界的“屠龍少年”。

然而,隨著口碑的轉向,OpenAI的各種細節(jié)也在網(wǎng)絡上不斷被放大、審視。“ClosedAI”成為OpenAI如影隨形的黑稱。網(wǎng)友用“Closed”來諷刺OpenAI不開源,不透明,不負責任地攫取數(shù)據(jù),濫用非營利組織的特權。

在這場AI大戲中,Sam 奧爾特曼的個人IP成為了與OpenAI強綁定的符號。

第一幕,OpenAI作為初創(chuàng)公司,在與大公司的博弈中以示弱的姿態(tài)平穩(wěn)度過每一次追問,觀眾也得以看到了少年改變世界的赤誠和對技術的熱忱。

然而第二幕中,隨著劇情的推進,在觀眾眼中的“屠龍少年”似乎還有別的目的。觀眾心中懷疑的種子一旦種下,個人IP與公司的強綁定就不再是助力因素,而變成了公司發(fā)展的巨大隱患“l(fā)iar(騙子)”“ClosedAI”等詞的相繼出現(xiàn)就證明了這一點。

AI的大戲還在繼續(xù),OpenAI能否繼續(xù)發(fā)揮自己的先發(fā)優(yōu)勢,占領市場鰲頭?奧爾特曼又該如何面對公眾的質疑?相信更精彩的永遠是下一幕。

趙甜怡

網(wǎng)友評論

聚超值•精選

推薦 手機 筆記本 影像 硬件 家居 商用 企業(yè) 出行 未來
二維碼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