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伙們講個 “ 鬼 ” 故事,在前幾天,拼多多的市值一度超越阿里巴巴了。 說實話,差評君料到了這一刻會到來。 但是沒想到,它會來得這么快。 畢竟那天一大早,馬云的發(fā)言還沖上了熱搜。 當時拼多多與阿里的市值之間,還差了 80 億美元,有阿里的員工直接在內網(wǎng),發(fā)表了一番感嘆。 隨后一名員工回復 “ 簡單買、簡單退,少一點套路、多一點實惠。。。讓天下沒有難做生意的初衷,本就應該是服務和成就更廣大的人民群眾么 ” 馬老師則在這條評論下回復道 “ 特別好 ” ,并且很大方地祝賀了 pdd ,也直言將 “ 回到我們的使命和愿景。 ” 而能讓拼多多股價大漲、引發(fā)大伙們討論,甚至引得馬云都出場穩(wěn)定軍心的。。。 其實正是拼多多交出了一份 “ 恐怖 ” 的第三季度財報。 我們也去翻了翻,才發(fā)現(xiàn)大伙們之前多少都有些低估拼多多了。 光給大家說拼多多賺了多少個 W 已經(jīng)沒什么意思了,直接看數(shù)據(jù)對比。 在第三季度里,拼多多的營收同比增長 94% ,凈利潤也漲了 47% 。 這和國內一眾互聯(lián)網(wǎng)巨頭個位數(shù)、一成左右的增長率相比,拼多多活像是個異星生物。 正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財報里的數(shù)據(jù),其實更明晃晃地反應在了現(xiàn)實生活里。 不知道大伙們發(fā)現(xiàn)沒,今年電商平臺都不愛整啥花活兒了,反而開始直接強調性價比,直接把優(yōu)惠喂到大家嘴里了。 “ 拼多多引領國服新版本的打法 ” ,我就問各位誰贊成、誰反對。 相應的,在拼多多財報里,這部分國內電商業(yè)務,有高達 4 成左右的增長。 但更可怕的是,國內的電商業(yè)務,還不是拼多多財報里最亮眼的仔。 拼多多的財報里有一個名叫 “ 交易費收入 ” 的項目,其中的業(yè)務主要是專攻海外的 TEMU ,以及社區(qū)團購多多買菜,這個數(shù)字增長了 300% 還不止。 而多多買菜大家都看在眼里,這段時間并沒太大變化。 所以外界普遍認為拼多多的海外業(yè)務,也就是 TEMU 支棱起來了。 其實在海外,豺狼虎豹也并不少,像是亞馬遜、 Shein 以及國內大廠們早就布局了國際電商了。 只能說此時此刻,正如彼時彼刻, TEMU 這飛奔的模樣,滿滿都是當年拼多多突出淘天、京東包圍圈的樣子。 差評君也去查了些 TEMU 的相關資料,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拼多多正在海外再造一個 “ 拼多多 ” 。 這么說吧,單算時間, TEMU 只是個出海電商圈兒里的 “ 小年輕 ” :去年 9 月才正式問世。 但差評君卻覺得, TEMU 的出海之路,并不是從 0 到 1 ,而是從 1 到 10 。 畢竟能在國內這個 “ 怪物房 ” 中脫穎而出,成熟的團隊、被驗證過的 “ 通關攻略 ” 肯定都不缺,所以外界對它的期待一直都不低。 而事實也確實如此。 “ 最開始在華裔里面影響比較大 ” ,潮州東陽陶瓷總經(jīng)理何佳陽,在多多跨境商家溝通會上說到。 隨著超級碗廣告等接連不斷的營銷活動, TEMU 迅速破圈。 根據(jù) GWS 數(shù)據(jù)顯示,自 1 月份以來,TEMU 每天新增用戶都在近 1000 萬左右。 如今 TEMU 的生意已經(jīng)做到北美、歐洲、澳洲、亞洲等 40 多個國家個地區(qū)。 但吸引用戶只是第一步,能讓用戶留下來,才是關鍵。 拋開大伙們都熟知的補貼之外, TEMU 在不少細節(jié)上,其實都在打造 “ 極致性價比 ” 。 “ 多多跨境( TEMU )這邊有點介于批發(fā)和零售之間的狀態(tài) ” ,浙江麥鉑實業(yè)有限公司的總經(jīng)理王博文透露, “ 主要本質是省去了所有環(huán)節(jié)中間商 ” 。 這樣一來,價格就能被壓得更低。 即便如此, TEMU 覺得還不夠。 就在這個月, TEMU 和美森、以星、達飛、馬士基等世界著名船公司聯(lián)手,計劃以后也要通過海運快船來送貨出海,進一步降低 物流成本,也能讓東西賣得更實惠。 不過大伙們都知道,生意是相互的,只有買家沒有相應賣家,也白搭。 于是如何吸引到足夠的廠家入駐,則是 TEMU 要解的另一道題。 畢竟在海外,商家們早就被滿滿當當?shù)目缇畴娚虃児戏值貌畈欢嗔恕?/span> 要讓這些商家入駐新平臺,可不是靠苦口婆心、花點小錢就能實現(xiàn)的。 而 TEMU 實現(xiàn)迅速 “ 招商 ” 靠的是兩招: “ 全托管 ” 和 “ 柔性供應 ” 。 全托管很好理解,其實就是以前大家常說的代運營模式的威力加強版。 TEMU 拋開那些所謂中間商,直接一鋤頭挖到了一批批的源頭廠家。 在過去,這些廠家也做外貿(mào),但他們一般都只和國內品牌商、外國經(jīng)銷商、批發(fā)商們打交道。 讓他們去自己整一套班子做零售外貿(mào),顯然不可能,不然也輪不到 TEMU 來了。 所以 TEMU 大手一揮:你們廠家需要一門心思開發(fā)、制作商品,剩下怎么開網(wǎng)店、運營活動、搞倉儲、弄國際物流等等,通通不用管,我們全包了。 這樣做帶來了許多優(yōu)勢。 舉個例子,對于國內中小型廠家來說,直接給國外賣貨是很麻煩的。 比如你給英國賣貨需要聽、寫英語,于是就招了個會英語的員工,可如果要往法國賣貨,那再招個會法語的?往德國賣貨再招個會德語的? 光這一項就勸退了不少商家,而 TEMU 的全托管顯然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說白了對于這些廠家們來說,要干的活和原來一樣,但平白多出來了一條新的零售外貿(mào)渠道。 干了一定不會虧,可能還會血賺。 這種穩(wěn)賺不虧的買賣,一開始就打動了不少廠家,他們一聽自己只需要提供產(chǎn)品,就能賣了賺錢,紛紛拿著自家倉庫里庫存貨來開店。 浙江的一家帽子商柳文海先生就是首批吃螃蟹的人,他向外界透露,自己開始也就把一些庫存拿出來放到 TEMU 上賣,結果效果出奇好。 一年時間,柳文海利用 TEMU 把廠里積壓了 5 、 6 年甚至 10 多年的庫存全清掉了,而且定價比以前外貿(mào)批發(fā)價格直接翻了一番,再加上第一年 TEMU 連物流費用都全包了,柳文海直言 “ 利潤可是要比傳統(tǒng)外貿(mào)高太多了 ” 。 而且沿著全托管的邏輯, TEMU 也自然而然地深耕起了 “ 柔性供應 ” 。 以往由廠家商家一站式從生產(chǎn)、營銷、運營和銷售全包,沒法全面地去了解用戶需求,在做一些決策的時候,還容易被上下游的行情影響判斷。 而在 TEMU 的生意里,后端商家只扮演一個供貨者的身份,好好做產(chǎn)品;前端運營人員 “ 買手 ” 們每天和用戶打交道,鉆研用戶喜好。 兩邊相對獨立,能夠更好地完成自己負責的部分,同時兩者又保持高強度交流,隨時進行產(chǎn)品、價格、營銷上的調整,靈活又高效。 金華市華業(yè)有限公司電商部經(jīng)理龔智瀚,一直給亞馬遜平臺的品牌和美國商超等做代工。 從沒有接觸過國外個人消費者的他,不知道該怎么去做營銷、怎么做產(chǎn)品上的規(guī)劃。 而在 TEMU 上自己不僅不用操心這些,買手們甚至反過來給了產(chǎn)品很多建議。 像今年黑五,買手給了一些其它賣得好的版型建議。 還根據(jù)買手羅列出來像圣誕老人、雪花這些圣誕元素,重新去開發(fā)了圣誕款產(chǎn)品。 對于這些工廠們來說,以前他們并不能直面消費者, “ 客戶要什么,自己就做什么 ” ,利潤微薄的同時也很少有什么意外之喜的感覺。 但隨著 TEMU 上提供了 “ 廠家面對面 ” 之后,對于不少工廠主們來說,不僅賺的多了, “ 這些特殊的產(chǎn)品火起來還比大通貨( 常規(guī)產(chǎn)品 )火起來更讓人感到興奮 ” 。 而最后,差評君想說的是,這些年,網(wǎng)上討論消費升級的人很多,有人認為消費升級是買更貴更好的東西,但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更實惠的東西,也是消費升級的一種。 答案可能并沒有誰對誰錯,但是客觀地來講,后者的需求確實更大。 這,或許是拼多多能在國內成功的內在邏輯。 這也同樣適用于跨境電商上。 有人認為出海做電商就該搞定大通貨、跑通經(jīng)銷渠道,有人認為給萬千小商家提供 “ 傻瓜式一站式出海服務 ” ,直接和海外消費者 “ 拼 ” 在一起,也是出海電商的一種。 同樣沒有對錯,只是選擇和受眾多少的問題。 而這,或許就是 TEMU 能支棱起來的動力之一。 本文來源:差評 |
原創(chuàng)欄目
IT百科
網(wǎng)友評論
聚超值•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