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電視的創(chuàng)維、做拖鞋的寶豐時尚、做空調的格力、做益智玩具的沐邦高科……自“雙碳”戰(zhàn)略使光伏成為炙手可熱的風口以來,各行各業(yè)殺入光伏領域展開競逐。在很多人眼里,追捧光伏,就是追逐未來。
作為綠色電力的主要來源,車企尤其關注光伏。試想,如果一家車企既能做好光伏,又能做大儲能,還能玩轉新能源汽車,相當于打通了從綠色電力的生產、儲存到使用的鏈條,獲得的市場空間將是難以想象的。
野心勃勃的特斯拉早已把光伏寫入“宏圖計劃”中。從2016年以26億美元股票收購SolarCity正式進軍光伏開始,特斯拉不斷擴大新能源投資版圖。今年3月發(fā)布的“宏圖計劃”第三篇章,電動汽車甚至不再是主角,大量篇幅留給了“如何通往可再生能源道路”的內容上。
在中國,包括吉利、廣汽、理想、奇瑞等資金雄厚、制造經驗豐富的車企,紛紛把腳踏入光伏產業(yè)。這其中,由王傳福掌舵的比亞迪,算是和特斯拉理念最相近的企業(yè)了。早在2010年,王傳福就曾表達了這樣的愿景:終有一日,人們不僅駕駛的是比亞迪汽車,居住的也是由比亞迪建造的,配有光伏、儲能系統的新能源住宅。
11月上旬,比亞迪官宣布局下一代光伏技術——鈣鈦礦,并組建了一支專業(yè)化的光伏技術研發(fā)團隊,重心放在能量轉換效率的突破上。
在新能源汽車和儲能市場,兩大汽車巨頭已經在正面交鋒,而戰(zhàn)火向光伏蔓延的趨勢也已不可阻擋。這或許,又將是一場貼身肉搏的較量。
光伏+汽車,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2021年2月,“隱身”多年的吉利掌門人李書福高調出手,斥資228億元大舉進軍光伏業(yè),并在全產業(yè)鏈上進行布局,如此大幅度的跨界不禁讓人有些錯愕。
無獨有偶,通用汽車斥資100多億元進軍建筑光伏一體化;大眾汽車不惜血本收購中國某光伏電池制造企業(yè)……
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主流車企開始密集地和光伏發(fā)生“化學反應”,就連新勢力之一的理想汽車,覬覦光伏市場長達兩年之久,也終于按捺不住,在2023上半年坐上了牌桌。
這是一場關于企業(yè)和資本的“雙人舞”,而特斯拉就是那位“領舞者”——在新能源跨界方面提供了范本模式。正因此,不少車企師從特斯拉,在戰(zhàn)略布局和路徑選擇上,都大體相同。
首先,生產汽車只是特斯拉的階段性任務,馬斯克已明確將以“汽車”與“能源”為主線構造其商業(yè)版圖,完善特斯拉新能源電動汽車充電需求,并將太陽能光伏發(fā)電作為新的投資盈利增長點。
特斯拉正在建設一個由太陽能供電、靠電池運行并且以電動汽車為交通工具的世界
在2016年公布的“宏圖計劃”第二篇章,特斯拉第一次提出全面擁抱太陽能。于是在同年6月,特斯拉以26億美元收購美國光伏企業(yè)Solar City為標志,正式進軍光伏行業(yè)。此后,特斯拉繼續(xù)加大光伏領域的投資:
例如2020年一季度財報會議上,馬斯克提出至少1000個屋頂安裝團隊的構想。
在2021年美國德州斷電事故中,特斯拉旗下的光伏屋頂和Powerwall電池系統名聲大噪之后,同年推出了首款自研光伏逆變器,并在上海啟用了中國首座光儲充一體化充電站。
從長期來看,如何找到一條通往可再生能源的道路,是特斯拉自身的使命所在。對于更加務實的中國汽車企業(yè)來說,光伏事關企業(yè)能源轉型的長期戰(zhàn)略。汽車未來想要出口歐美,就要想辦法在制造端持續(xù)脫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工業(yè)園區(qū)和廠房安裝光伏。
而光伏和汽車同屬大規(guī)模標準化制造,同時光伏的準入門檻較低,生產制造比汽車要簡單。與此同時,作為典型的重資產結構的行業(yè),進軍光伏最需要的不是科技和渠道,而是大筆低成本的資金。資金恰恰是財大氣粗的汽車企業(yè)最不缺的。因此,有雄厚資金和制造經驗成為汽車企業(yè)進軍光伏的重要底氣。
馬斯克曾表示,未來能源業(yè)務的增速將遠遠超過汽車業(yè)務,達到300%的年復合增幅,最終讓能源業(yè)務與汽車業(yè)務并駕齊驅。
為了擴大光伏業(yè)務的規(guī)模,特斯拉把新能源汽車作為“移動式的電力充儲系統”,探索“光伏儲能與電動車一體化”的商業(yè)模式,即給家庭和企業(yè)用戶安裝配套儲能的光伏系統,將白天產生的電力儲存起來,在夜間或停電期間為家庭提供電力。
在特斯拉消除化石燃料的計劃中,以光伏為主的可再生能源貢獻了35%的比例
在國內,不少車企也在效仿特斯拉,通過投資光伏車棚,整合太陽能和儲能技術,打通能源從吸收、存儲到應用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逐步探索“光儲一體”的業(yè)務模式。一方是供給,一方是需求,當光伏作為能源流展開,車企后續(xù)的充電業(yè)務就成了重要受益者。目前看來,大部分車企的光伏計劃都少不了這一點。特別是掌握電池核心技術、自有儲能電池生產線的車企,更加堅定了向光伏發(fā)起進擊的決心。
不過,由于中美在電網靈活性和家用儲能市場成熟度的不同,導致中國汽車企業(yè)發(fā)展“光儲一體”相對更具挑戰(zhàn)。同時,中國的光伏產業(yè)高度成熟,并形成了較為穩(wěn)定的競爭格局,在規(guī)模、技術、成本、質量等方面,都已成為光伏老兵的護城河。而且,在當下產能過剩、價格廝殺激烈的情況下,行業(yè)的集中度會進一步向頭部靠攏,因此,車企跨界光伏,前路并非坦途。
比亞迪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比亞迪光伏,從明牌到暗牌
如果說特斯拉不再是純粹意義上的電動汽車品牌了,那么在國內,也有一家不希望被冠以汽車制造商帽子的企業(yè),那就是比亞迪。
很少有人知道,比亞迪曾是中國光伏產業(yè)的“一代宗師”,其業(yè)務重要性曾一度高于新能源汽車。奈何汽車業(yè)務功高蓋主,光伏業(yè)務相比之下有些暗淡失色。但實際上,比亞迪手握不少光伏產業(yè)鏈上下游多個環(huán)節(jié)的技術,其光伏項目產品遍布全球二十多個國家。
直到比亞迪在11月除官宣布局鈣鈦礦電池,才喚醒一些人的記憶。原來,比亞迪還是一家正經的光伏制造商。
2007年,比亞迪副總裁何龍帶領十幾名技術員組成的研發(fā)攻堅小組,力爭把比亞迪汽車車身板的技術運用到光伏技術中,從而達到降本目的。次年,比亞迪就成立了光伏公司,并開始建設多晶硅和太陽能電池產線。
彼時,國內的光伏市場尚未被激活,上游多晶硅的生產技術又被美、日、德三國“卡脖子”,產業(yè)鏈和市場兩頭在外。無奈之下,各路玩家只能做技術門檻較低的組件加工生意。
為了固定硅料、硅片的采購價格,防止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比亞迪和當時很多廠商一樣,只能簽訂長期合同,然后用低價策略撬開海外市場。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給光伏產業(yè)當頭一棒,導致歐美光伏需求驟減,多晶硅價格直線下滑。國內眾多光伏廠商不得不以雙倍價格購買硅料,做著虧本的買賣。
本以為危機解除市場開始回暖,結果2011年歐美啟動了“反傾銷、反補貼”的調查,第二波暴擊讓中國光伏產業(yè)大難臨頭。據不完全統計,當年有超過350家企業(yè)宣告破產,登頂過全球第一的無錫尚德在2013年徹底崩盤。
所幸,比亞迪具備承受失敗的能力,靠其他業(yè)務賺的錢,光伏業(yè)務存活了下來。
作為比亞迪在清潔能源領域的重要布局,過去16年,團隊在光伏領域做了大量的技術研發(fā)和應用推廣工作,可業(yè)績方面始終是比亞迪的“拖油瓶”,未能擺脫虧損命運,以至于成為比亞迪想提卻不敢提的標簽。
在比亞迪的歷年財報中,光伏一直與二次充電電池業(yè)務的數據合并公布,營收占比一直在7%-8%的體量之間。然而,光伏業(yè)務究竟占比多少、盈利能力如何一直成迷。
2018年,當隆基帶著更具效率、有更大降本空間的單晶硅進場時,光伏產業(yè)降本增效、技術為王的主旋律開始了。面對眾多實力不俗的競爭對手,比亞迪決定“先做精一個市場,然后向其他國家復制”,于是放棄了國內光伏業(yè)務,把市場重心放在了海外市場。
比亞迪太陽能AURO N系列的N型TOPCon組件NLTK-36
選來選去,巴西,這個既有政策,又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競爭比歐美和中國都更小的國家,成為了比亞迪光伏的破局點。
在巴西的坎皮納斯,比亞迪投資了約4800萬美元用于光伏組件的生產,并在坎皮納斯大學成立了太陽能研發(fā)中心。
在發(fā)展路線上,比亞迪光伏總是與汽車、儲能業(yè)務形影相隨,這是和其他光伏企業(yè)顯著的差異。在這兩大業(yè)務的加持作用下,比亞迪在2020年累計出貨超10GW,超越了隆基和晶澳,躋身巴西光伏組件市場前五。
實際上,比亞迪光伏近幾年一直在奮力追趕。從2019年比亞迪開始在財報頻繁提及高質量產品,到2021及2022年報及半年報中又進一步提出要積極布局新技術,著力技術研發(fā),家底愈發(fā)殷實的比亞迪,先后在2020年和2022年,分別入股阿特斯和金石能源,延伸TOPCon、HJT的產業(yè)鏈條。通過不斷加大光伏技術的投入力度,縮小和對手的差距。
如今,光伏、儲能和新能源汽車,這三駕馬車承載了比亞迪的野心。去年10月,比亞迪推出的戶用光伏解決方案,集成了戶用光伏系統+新能源汽車+儲能+充電樁,提供了一個圍繞家居場景整體化的方案。
圍繞清潔能源的獲取、存儲再到應用,比亞迪的業(yè)務布局方向已足夠清晰,不過距離王傳福構想的宏偉藍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特別是光伏和比亞迪其他業(yè)務之間的差距,需要快速補齊。
鈣鈦礦,一條公平的起跑線
一直以來,驅動光伏行業(yè)發(fā)展的核心因素是不斷降低的度電成本。根據CPIA數據,光電轉化效率每提升1%對應度電成本下降5%-7%,這個量級對比是非常驚人的,考慮到裝機規(guī)模動輒GW、MW,帶來的成本優(yōu)勢無疑是巨大的。
因此,光伏技術迭代一直是沿著提升光電轉換效率的路徑前行,從BSF到PERC/PERC+,再到TOPCON、HJT……為了轉換效率的提升,各大廠家進行研發(fā)軍備競賽,基本上以月為單位進行迭代升級,即便提升了千分之幾的效率也被視為成功的技術突破。
然而,任何技術都有理論上的轉化效率極限。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理論極限效率為29.43%,普通單晶硅電池理想條件下最高效率為24.5%;TOPCon電池理想條件下最高效率為27.5%;HJT電池效率上限為28.2%~28.7%。
于是,當能量轉換效率逼近天花板時,光伏企業(yè)拼的不是技術創(chuàng)新,而是比誰的規(guī)模化降本更狠。
光伏技術路線圖
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光伏產業(yè)作為為數不多的高景氣、快速增長的行業(yè),吸引了大量新進入者和跨界資本,疊加原有企業(yè)的擴產,產業(yè)終端需求難以消化短時間過快增長的新增產能,于是出現了階段性和結構性的過剩,廠商為了出貨,只能狂卷價格。
例如光伏組件的價格,自年初的每瓦1.8元左右,下降到如今的不及1元,已經逼近成本線。部分企業(yè)甚至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參與市場競爭,導致行業(yè)競爭空前加劇。
于是,作為最具有前景的下一代光伏技術——鈣鈦礦,從去年開始在資本市場上贏得了“明星般”的待遇。除比亞迪之外,寧德時代、騰訊、長城等實力玩家均在做技術儲備。
自2009年日本人發(fā)明這種電池以來,單結鈣鈦礦電池的轉換效率從3.8%快速上升至26.7%。其中還有很多世界紀錄是中國人創(chuàng)造的。截至目前最高的兩個效率記錄,一是隆基綠能晶硅-鈣鈦礦疊層電池的33.9%,二是武漢大學窄帶隙鈣鈦礦子電池的27.62%。
對于在晶硅路線上不占優(yōu)勢的多數車企來說,鈣鈦礦無疑讓他們和光伏巨頭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
長城汽車是國內最早布局鈣鈦礦的車企。去年3月正式入局,8月與江蘇省錫山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簽署戰(zhàn)略協議,計劃投資30億元建設全球首條GW級鈣鈦礦光伏組件及BIPV產品生產線、100噸鈣鈦礦量子點生產線、全球創(chuàng)新中心及總部大樓。
業(yè)界認為,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和比亞迪一樣,都在“下一盤大棋”。在長城汽車規(guī)劃的生態(tài)體系中,以鋰電為主的蜂巢能源,專注氫能源技術的未勢能源,以及2020年脫胎于長城汽車研究院鈣鈦礦技術團隊的極電光能,與特斯拉和比亞迪的各個板塊一樣,彼此之間并非孤立的存在。
在行業(yè)人士看來,車企之所以愿意布局鈣鈦礦,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希望將其做成未來車載能源的補充。例如汽車集成光伏(CIPV),通過汽車上的光伏全景天窗來發(fā)電,用于支持供暖、通風和空調系統等。
搭載光伏電池板的特斯拉CyberTruck
在歐洲,一些貨運卡車已經開始身披“光伏外衣”,變成了輕度混合動力車。比亞迪也在暢想光伏的高光時刻——未來的新能源車,由車頂的光伏電池提供動能,停車之后會自動充滿電。
去年6月,據《全球光伏》消息,韓國現代汽車集團已與蔚山國立科學技術研究所(UNIST)的一個研究團隊合作,開發(fā)了一種新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可以在陽光下為車輛充電。
根據CPIA的預測,2023年國內鈣鈦礦新增產能將達0.5GW,2030年將達到161GW;滲透率方面,預計2023年鈣鈦礦滲透率為0.2%,2030年達到30%。這組數字足以說明,鈣鈦礦未來巨大的市場潛力。
新能源市場歷來很難控制成本,除了技術變革,其他路線多少都有些杯水車薪。在利潤方面,晶硅路線一直在追求“一體化”,而鈣鈦礦最與眾不同的是,組件制備僅需單一工廠,省去了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這四個環(huán)節(jié),生產過程耗時大幅縮短,能耗和材料成本也大為降低。
截至目前,極電光能、纖納光電、協鑫光電等都已有百兆瓦級以上的產線。即將到來的2024年,鈣鈦礦將從百兆瓦向吉瓦級別的產線發(fā)起沖擊。隨著產業(yè)化的腳步臨近,光伏產業(yè)走到了新舊交替的十字路口。對于“新勢力”玩家來說,手握鈣鈦礦,就等于擁有了解鎖光伏新機遇之門的鑰匙。
險峰長青新能源投資人駱瀟濛告訴虎嗅,從今年開始,鈣鈦礦已逐漸脫離“概念火熱”的階段,達到了商業(yè)化的前夜,1m*2m鈣鈦礦單結組件效率已經達到了18%,未來就看誰能夠更快加速產業(yè)化進程。
現階段,鈣鈦礦還存在一定的缺陷,良品率遠低于85%的量產化要求,制約了它的商業(yè)化應用:
比如鈣鈦礦材料容易受溫度濕度影響,在戶外環(huán)境下效率衰減得很快。再比如鈣鈦礦的量產,是目前最為棘手的問題。雖然在實驗室環(huán)境和1cm2小面積噴涂下,鈣鈦礦很容易實現高轉換率,但一旦放大面積,鍍膜材料就會因沉積變得不均勻。
目前鈣鈦礦要改進這些問題,很難通過理論推導解決,只能不斷從重復的實驗中測試數據、總結規(guī)律。至于鈣鈦礦能否順利走上產業(yè)化道路,以及何時能走上產業(yè)化道路,目前仍是未知數。駱瀟濛判斷,鈣鈦礦組件商業(yè)化的拐點最早也要等到2025年。而鈣鈦礦疊層電池大面積替代晶硅電池,應用在集中式光伏場景,至少要到2030年以后。
本文來源:虎嗅
精選推薦
熱門出行排行榜
原創(chuàng)IP推薦
換一換網友評論
聚超值•精選
最新內容
前不久,余承東在參加百人會論壇的時候,又公開放狠話了:在智能駕駛領域,華為來了以后,改寫了這個行業(yè)! 我們的 ADS 高階智能駕駛還是被大家認可的,在座艙、智能駕駛公認我們的體驗是最好的。”好家伙,這話說的,真是一點不跟你客氣。并且,余承東還透露了一個信息,華為車 BU ( 智能車部門 )預計會在今年實現盈利。要知道車 BU 自打成立以來一直在虧損,之前一年能虧 100 億元,在去年也虧了 60 億元,是華為唯一虧損的業(yè)務。
華為 |余承東不怕兄弟過的苦,就怕兄弟開路虎。說起英系車,咱們腦子里還能蹦出哪幾個品牌?捷豹和路虎?不好意思,它們現在是印度車。
路虎 |英系車關于順風車的爭論,司機與乘客往往各執(zhí)一詞。根據在社交平臺內容顯示,乘客們大都不滿于順風車主私下收取高速費、誘導取消訂單后私下付款。而司機們則會吐槽乘客未經協商攜寵上車、下非獨享單但要求獨享等。在這些埋怨與吐槽背后,順風車業(yè)務中常被詬病的隱患若隱若現,作為連接乘客和司機兩端的平臺,滴滴、嘀嗒、哈啰也深陷其中。
網約車 |順風車小鵬的全新品牌即將發(fā)布,10-15萬級也能有高等級智能駕駛。
小鵬 |智駕摩根士丹利在2023年唱空寧德時代的原因很多,不相信他們能繼續(xù)賺錢、賺大錢是其中關鍵。 然而,這一切似乎都已過去:狂飆的寧德時代2023年再度變身成新能源行業(yè)最無情印鈔機,在攬下400億凈利潤后,大手一揮,又決定向全體股東分紅220億元。
寧德時代 |400億